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8/25 17:03:26  浏览量:2926次

心理导读:

1 自由联想与自动思维

贝克认知疗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这个概念的提出与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概念有密切的联系。

先说说自由联想的诞生。弗洛伊德最早通过催眠方式来洞悉患者的潜意识内容。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并不是对每一个接受催眠的病人都能达到理想的催眠深度。1899年,弗洛伊德在伯恩海姆那里了解到病人在清醒状态下并不完全丧失在催眠状态下对过去事件的回忆。弗洛伊德断言病人肯定实际上‘知道’所有那些迄今为止只是在催眠状态中他们才能接近的东西。

他让患者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过程,就是说,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以任何有意识的引导。关键的是,患者应该保证逐字逐句地说出他自我知觉到的一切事情,不能在以某些联想不够重要或者不相干或者根本没有意义为理由而企图将其搁置一边的批评性反对意见面前屈服退缩。没有必要明确地反复要求患者坦率地报告自己的思想,因为这是整个分析治疗的前提。”

自由联想成了经典精神分析了解患者潜意识的重要技术手段。自动思维概念其实是贝克在研究关注患者自由联想过程中发现的。贝克在让患者做自由联想的时候,患者往往会报告两类思想流:自由联想思想流和对自由联想思想的评价流。这让他意识到,所有这些患者都存在这类“自动的”负性思维。当贝克帮助患者取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不现实的、适应不良的想法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于是贝克把对自由联想的评价流这样的思维内容和思维过程称为“自动思维”。

从这里可见自动思维和自由联想有关系。自动思维主要关注的患者的想法内容本身,这个想法本身是否有效和有用;自由联想则是一个技术手段,让患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的头脑中冒出来的想法,通过对想法的分析洞察了解潜意识的内容。两者相比,自动思维内容更为现实些,容易理解和矫正,而自由联想的内容涉及潜意识则比较隐晦不太容易理解和被患者接受。

2 补偿策略与防御机制

贝克认知疗法中间信念的核心是补偿策略。补偿策略是贝克认知疗法又一个核心概念。

贝克认为患者的负性核心信念可以分为两类“无能的”或“不可爱的”。由于这些信念是负面的,患者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总是会想办法让自己感觉正面和积极,于是就会发展出一套策略来让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策略就被贝克称为补偿策略。

比较典型的策略是努力策略和回避策略。比如说一个感到“无能”的患者,他可能会“过度努力”,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或工作成绩等等名列前茅,通过优异成绩证明自己的“有能力的”或“优秀的”。另外,参加一场自己不可能赢的活动或任务,他不能取得成功或者遭遇失败,这样的情形是患者所不不愿意面对的。面对这样可能的结局,患者的策略就是回避,不参与这样的活动或任务。不参与可能失败的任务,自己也就维持了“有能力”的形象。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不可爱的”,他也可以通过讨所有人喜欢的办法,来让自己感到“受欢迎的”,也会避免那些可能遭到拒绝的情境,避免让自己感到“不可爱的”。

除了努力策略、回避策略以外,常见的补偿策略还有警惕策略、控制策略、攻击策略、顺从策略和自弃策略等。

说到补偿策略,你能联想到经典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补偿策略是指个体为了遮掩或者弥补自己的缺陷或不足(无能或不可爱)而发展出来的一个策略。而防御机制则是自我为了协调本我与超过矛盾而发展出来的一套策略。

在经典精神分析那里,本我是一种来自本能的力量,该力量要求满足,追求快乐原则,而超我来自外部的社会道德,要求个体按照社会规范行事,遵循理想原则或道德原则。来自本能的力量必然与来自社会规范的要求相冲突,这时就需要第三方(自我)来协调。在这种经常冲突的情形下,自我发展出一套策略来满足双方要求的策略,这套策略被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比如投射机制,这就是自我把超我不能接受的、属于本我部分的东西,投射到他人身上,说成是他人拥有的,这样本我和超我就协调了。又如置换反应,当本我有某种消极危险的情绪需要释放,但超我基于社会道德规范不允许,这个时候,自我想办法替换情绪宣泄对象的方式,让本我向一个新的对象宣泄情绪同时又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比如,你母亲批评你,你很生气,但又不能朝母亲发火,于是你回到房间后,拿自己房间的东西撒气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补偿策略和防御机制一样,都具有心理动力性质,学习过精神分析的人就更容易理解补偿策略概念。当然,由于话语系统不同,补偿策略和防御机制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补充策略是一种让自己看起来正面和积极的策略,而防御机制则是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冲突避免让自我为难(避免焦虑)的策略。

3 核心信念与客体关系

其他认知行为疗法相比,贝克认知疗法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对“认知”的看法不同。贝克认为个体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包含三层次的体系(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在这个信念体系中,核心信念是所有信念的核心,中间信念和自动思维都是在核心信念的影响下产生的。

核心信念是个体关于自己、他人和世界最为概括的、普遍的认识和看法。在贝克看来,个体关于自己的核心信念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与能力相关的和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有心理问题的患者的核心信念是负性的,他的核心信念可能是“无能的”或“不可爱的”,当然有的患者可能二者都同时存在。

客体关系是现代精神分析的主流派别,我们来看客体关系与认知疗法之间有何关系。

如果说经典精神分析是以libido核心的生物驱力取向的理论,那么客体关系则是人际关系取向的理论。在客体关系理论里,心理治疗师关心的是患者的客体关系模式,每个客体关系均表征为自体、客体和情感色彩三个元素组成的客体关系单元。人世间的爱恨情仇,都有原初的客体关系雏形,最早的客体关系源自于母婴关系。当母亲满足孩子需要的客体关系就表示为“好我-好妈妈”,当母亲否定或拒绝孩子需要的客体关系就表示为“坏我-坏妈妈”。

客体关系的自体、客体和情感三要素模式,在贝克认知疗法里则是分别用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核心信念来描述。在认知疗法中,“好我”和“坏我”都用关于自我的核心信念来描述,“好妈妈”和“坏妈妈”用关于他人的核心信念来描述,也有可能用关于世界(即人际关系世界)的核心信念来描述,而情感要素则是用认知评价来描述的。

贝克认知看来,“好我”与“坏我”可以通过投射方式,把其中一个部分投射出去而形成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核心信念,比如把自己看成是“无能的”,而他人则是“全能的”,把自己看成的“不可爱的”,而他人则是“可爱的”。而“好妈妈”和“坏妈妈”部分则直接归到他人是“可爱的”还是“不可爱的”的信念中。(核心信念与客体关系复杂关系在这里就不多讨论了。)

从核心信念和客体关系的关系叙述,我们可以发现二者都在描述早年经验所形成的核心信念(或者客体关系)对后来的发展产生影响,只不过由于学派不同,所有的术语或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大家说得都是同一个东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贝克认知是与精神分析学派亲缘关系最近。

4 童年经验:哪个时间段最重要?

贝克认知和精神分析一样,都关注过去经验对患者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是以关注患者早期经验为特色的学派。在弗洛伊德的时代,主要关注的是0-6岁时期的心智发展对未来人生的影响,弗洛伊德把重点放在了俄狄浦斯情结时期(即4-6岁),而现代的客体关系理论则把重点放在0-3岁时期。

客体关系理论关注的早期母婴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雏形对后面客体关系发展的影响。经典精分关注的是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俄狄浦斯情结时期,儿童对异性父母产生性欲望(来自本我),同时儿童也意识到来自道德即乱伦禁忌的压制(来自超我),经典精分关注这两者矛盾冲突和解决对人格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贝克认知疗法同意早期经验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由于婴幼儿大约两岁以后才具有自我概念,才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因此贝克认知主要关注2岁以后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后来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和学校,幼儿园和学校中重要他人(如老师)的评价,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的互动,(贝克认知认为)都会对儿童的核心信念产生影响。直到15岁左右个体的性格基本形成,个体也就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核心信念。

从这里可以发现,贝克认知疗法主要关注2-15岁之间的童年经验对个体核心信念的形成和影响,而精神分析关注的是0-6岁间童年经验与创伤。两者有重叠的时间段,相对而言贝克认知关注的时间段更长一些。

5 左手精分,右手认知

每种疗法都有其长处和不足,所以疗法整合就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必然选择。有些疗法之间由于没有多少内在关系,要整合在一起就比较困难,比如家庭排列疗法和焦点解决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而有些疗法之间则有内在联系,整合在一起就比较容易,比如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贝克认知疗法和客体关系疗法。这就是说,所谓疗法的整合并不是随机的组合,疗法整合需要尤其内在关系作为基础。

心理咨询领域有四大主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行为学派、存在人本主义学派和家庭系统治疗学派。从治疗范围和有效性角度考虑,建议大家优先掌握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行为学派(这两者谁先学谁后学都可以)。

左手握着精分,右手握着认知。精神分析疗法为洞察患者心理问题表象背后的深度心理机制提供武器,认知行为疗法则为解决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有了精分和认知,心理咨询就能快速显效,可能做到标本并治。

一手精分,一手认知,你手里抓着它了吗?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