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8/23 10:23:27  浏览量:2479次

心理导读:

动物行为学者哈罗(Harlow)夫妇以初生的猴子做隔离试验,发现如果猴子自出生起就与猴群隔离6~12个月,那么它们看到别的猴子就会退缩;遇到攻击,也不会还击;长大后它们也不会和异性猴子交配生子。也就是说,由于与猴群的隔离,它们虽然身体发育正常,却不能长成心理健康的猴子。


人类也有类似的情形。例如,如果母亲患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虽然勉强喂养婴儿,这种婴儿常常会发生严重的身心发展迟滞,甚至死亡。这说明人类并不只靠营养就够,没有爱是不行的。父母对子女表达爱,既能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也能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 宝贝,我爱你!”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在欧美电影里经常能够听到,但在中国家庭中却变成了装在心里的无声对白。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中国最精英的家庭,一定就是他们家了吧》文中就提到了梁启超先生是如何对子女表达他的“爱”的——“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

 

正如作家冰心所说:母亲好比夜晚的月光,让孩子总在爱光中进入梦乡;父亲好比早晨勇敢而灿烂的太阳,让孩子在阳光照耀下走向世界。

 

家庭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


 “安全感”是目前亲子教育最常见的关键词之一。什么是安全感?


  • 初生的婴儿必须依赖外界的保护,如果饿了,得不到吃的东西,是非常可怕的。两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大便被抽水马桶冲走,四岁的孩子看到卧室窗户上摇晃的影子,或者东西打碎了、会动的东西不动了,就会觉得不安。

 

我有位朋友四十岁了,还一直害怕敞开的房门被风猛吹至关闭时,“砰”的响声。害怕整张棉被被用力地抖开,在半空中发出的“呼呼”的声音。这些都是小时候落下的“毛病”。遇事也容易发愁和忧虑,交通违章被贴罚单,也要忧愁焦虑好几天。


 谈到安全感,就不可避免地谈到教养方式

 

何胃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关于如何教育子女的信念、情绪和行为构成的统一体。它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情绪对子女的影响在胎儿期就已经开始。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常处于不安、恐惧、愤怒或忧伤,则胎儿出生后的情绪会受影响,极有可能导致神经质性格。温暖的父母能给子女全面有利的影响,可以减少子女的悲观、焦虑、潜在的敌意和依赖性。

 

父母的行为


有学者将父母的行为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 

 

类型

特点

后果


权威型


以子女为中心,给孩子温暖、接纳、关爱;合理规范子女行为,且坚定执行规范;考虑子女的期望和意见,赞许并支持孩子的建设性行为;对孩子有合适的期望,并参与其活动。



孩子倾向于大胆、活泼、外向、亲切、独立、自信,敢于表达自己;对压力调适良好,社交能力佳、合群;能自我控制,奋发向上。


放任型


对子女过分溺爱、纵容,规范不清楚或不坚定执行,忽视或接纳孩子的不良行为,管教态度不一致。

孩子倾向于缺乏自信,成就动机较低;自控能力比较差,行为常越轨,脱离社会规范;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对大人反抗、不服从,常常不能面对挫折,社会适应困难;生活漫无目标,待人处世冲动;善于作威作福,操纵他人。


专制型、忽视型


或疼爱孩子,缺乏严格约束,或厌恶子女,多加限制和排斥

孩子倾向于较少的正向行为。容易将愤怒的情绪及行为压抑或内化,不满现实,好幻想,甚至引起神经质反应,敏感、多疑、不快乐、不友善,怀恨父母及他人;缺乏自尊和自信,学业成就低,人际关系不良,反抗权威,甚至极有可能诱发犯罪行为。



父母的信念


父母的信念通常透过其情感或行为来影响子女。父母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如果父母相信孩子可以自主,孩子应当受到尊重,他就会倾向于允许孩子选择,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孩子负责任的机会;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也会更自信,更有责任感,且敢于尝试。如果父母具有“我必须控制孩子,孩子必须听我的”这样的信念,他就可能要求孩子服从,当孩子没有按照他的期望行事时就会处罚孩子,这样孩子就会隐藏真实的感觉,时常感到焦虑,觉得生活不公平,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比自己弱的人。

哈罗在研究中还发现,如果笼子中的猴子采用任何方法都无法逃避电击,数天后他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不会躲避危险,面无表情,采取听天由命的态度。


同样,孩子如果自幼被认定没有能力,打坏一个杯子,饮料洒在衣服和地板上,就会被妈妈或者爸爸大呼小叫、严厉训斥半天,被惊吓的孩子更容易屡次“范错”,即而就被贴上了“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笨小孩”、“不听话孩子”的标签。一直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到了少年、青少年时期就又多了“叛逆”“破罐子破摔”的标签。这是因为孩子得到的只有惩罚、否定,没有鼓励,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是,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成功,从而丧失追求成功的动机。相反,如果不论多么细微的成就都能给予鼓励,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就会增加,也就会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父母养育和保护孩子,协助子女获得需要的满足,不仅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而且包括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家庭承担着促进子女智力发展、提供情绪支持、促进子女社会化、学会悦纳自己和悦纳别人等许多重要功能,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基石。


 【作者】昊霖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企业EAP执行师,国际认证催眠师,家庭(组织)系统排列授证导师,人力资本管理师培训讲师,NLP国际认证高级执行师,中国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公益平台创始人,青少年潜能训练专家,和谐亲子训练导师,资深亲子教练。

类型

特点

后果


权威型


以子女为中心,给孩子温暖、接纳、关爱;合理规范子女行为,且坚定执行规范;考虑子女的期望和意见,赞许并支持孩子的建设性行为;对孩子有合适的期望,并参与其活动。



孩子倾向于大胆、活泼、外向、亲切、独立、自信,敢于表达自己;对压力调适良好,社交能力佳、合群;能自我控制,奋发向上。


放任型


对子女过分溺爱、纵容,规范不清楚或不坚定执行,忽视或接纳孩子的不良行为,管教态度不一致。

孩子倾向于缺乏自信,成就动机较低;自控能力比较差,行为常越轨,脱离社会规范;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对大人反抗、不服从,常常不能面对挫折,社会适应困难;生活漫无目标,待人处世冲动;善于作威作福,操纵他人。


专制型、忽视型


或疼爱孩子,缺乏严格约束,或厌恶子女,多加限制和排斥

孩子倾向于较少的正向行为。容易将愤怒的情绪及行为压抑或内化,不满现实,好幻想,甚至引起神经质反应,敏感、多疑、不快乐、不友善,怀恨父母及他人;缺乏自尊和自信,学业成就低,人际关系不良,反抗权威,甚至极有可能诱发犯罪行为。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