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6/6 14:56:31  浏览量:2375次

心理导读:

本文由“爸爸真棒”原创,微信号: babazhenbang

快乐教育不是不负责任

“你们既没有想法,也没有手段,完全不负责任。”

这段话是卢克的爸爸批评卢克的,老爷子和卢克夫妇一样也是毕业于清华大学,非常的传统、非常的注重教育。

因为对女儿的先天资质有自信,在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卢克夫妇对女儿只进行了生活能力培养和艺术启蒙,从没给女儿报过书法、奥数之类的补习班。女儿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也确实堪称优秀,这让卢克觉得自己的快乐教育挺成功的。

接下来的“小升初”一战,却让卢克感受到了竞争的残酷:“作为爸爸有个强烈的责任感,不应该把孩子随随便便放到一所初中去”,可如何上一个好学校,全家却茫茫然。经过了几次失败的面试,卢克才知道,原来很多好的民办初中都要看孩子的奥数等方面有含金量的获奖证书,而女儿却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准备。

后来还是靠老爷子四处打听,才让女儿侥幸赶上了某民办初中“小五班”的最后的报名机会,女儿也凭借实力进了这家很不错的民办初中。

卢克深刻地反思了对女儿的教育:之前觉得都无所谓,没有给孩子树立目标,没有帮助孩子一把,让女儿没有突出的亮点。靠孩子的天赋,想成为中上水平不难,但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冲击最顶级的竞争,就非常之难。在不透明的选拔情况下,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要有含金量的东西。

在以读书为主业、没有别的资源的家庭,教育是保持或者超越自己阶层的唯一的正当的方法,“女儿各方面都很优秀,而没能给她提供更好的机会,就是我的不负责任”,卢克总结到“在关键的时刻,一定要把孩子推上去,这是身为父亲的责任”。

差距是靠日积月累逼出来的

“孩子积极向上、有潜质,就要去逼他,每天逼一点,日积月累,和别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

这句话还是老爷子的话,经过女儿的小升初,卢克认同了老爷子的观点,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变:从中班开始学习书法、钢琴,二年级开始学习奥数,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将自己的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不要白白浪费掉。

而效果也是明显的,幼儿园开始的书法训练,让儿子对于运笔的力道、字的间架结构等都已经有了很好地掌握,字写得很好,也大大节省了他写作业的时间。

没有经过书法训练的姐姐,以前刚读小学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写作业;现在弟弟却可以早早的写好作业,去打篮球、练钢琴。到二年级时,学有余力的弟弟已经开始学奥数了——又比别的孩子领先了一步,而这个差距,最开始只是他早一点学了书法而已。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男孩子就要和父亲多呆在一起。”

卢克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平时在香港工作、只有周末回到家的卢克,不仅陪儿子的时间少,还因为没有掌握好教育方法,“进行了简单、粗暴、威胁、恐吓的暴力专政”,而导致了和儿子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

直到卢克给儿子报了篮球班,两年、每周末两个小时,爸爸陪着儿子一起进行篮球训练,或是场边观看、或是下场指导、或是一起比赛,这让父子两一下子“有了共同体的感觉”,父子关系亲密了很多。

现在的卢克,有一点时间也要陪儿子在一起,“看电视、读书都不觉得过瘾,而是尽可能地和儿子在一起做一件事情、一起做某项运动”。

一举多得的运动之道

“体育是人格塑造的非常好的手段。”

卢克谈到当时给儿子选择篮球,也是因为儿子性格内向,而篮球是项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在玩篮球的过程中,儿子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已经像个小小男子汉了。

对于运动的巨大意义,卢克认为不仅能强身健体,在人格塑造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坚持体育运动,很容易看出孩子的进步,这种进步会建立起孩子的信心。信心不是来源于一开始就好,而是来源于“通过努力,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让孩子树立起“我现在不会没关系,努力就一定能行”的强大信心。

反向培养思考习惯

反问儿子vs.“反”教女儿

卢克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不过对两个孩子他因材施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儿子好奇心很重,凡事喜欢问“为什么”。这时,卢克不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觉得可能是为什么呢?”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儿子在提问的时候就可能会先自己思考,可能是哪些原因,然后卢克再进一步引导孩子继续思考。

女儿是乖乖女,特别听老师的话,卢克担心这样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有意和老师唱“反调”,把女儿从原来的思维框框里拉出来,换个视角看待问题。比如女儿说老师批评班上某个调皮的同学,卢克就会故意说:“我觉得这个男生做得挺好的,你看他这个做法挺有创意的……”女儿会很惊讶地看着爸爸,但这样几次之后,女儿会意识到看待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个标准,一个视角。

卢克分享的爸爸经还有很多:如何给女儿树立异性的形象、如何培养孩子爱上音乐、有多年异国工作经验的他又是如何看待东西方教育,篇幅有限,不一而述,如果您有兴趣,请留言“卢克”,我们将继续带来卢克的分享。


卢克自述

我为什么不让孩子出国?

有着在法国、英国、香港等地多年的异国求学、工作经验的卢克,而却说到不准备送孩子出国读书,这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且看他的自述——

(1)无论东方西方,优质教育资源都是稀缺,为获取这样的资源竞争都是激烈的。为回避竞争而出国是会失望的。成长最终还是表现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简而化之(其实西方各国教育也各不相同),由于东西方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不同,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是有差距的。对我而言,孩子不了解中国文化是不可接受的,如果他们不识唐诗宋词不知孔子李耳,无论他们再怎么有创新力,甚至即使基因突变得了诺贝尔奖,我也会很遗憾的。所以我把他们留在国内接受教育。

另外,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书中第一章《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对美国的公立教育有极为深刻的批评,所幸中国的学校还没形成类似的风气。所有希望在美国读中学的学生和家长都有必要看看这篇文章,再做决定。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和具体的老师上,落实到自己孩子的个体上。合适自己孩子的才是好的。

(3)家在哪儿就在哪儿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放一个未成年孩子一个人出去留学,风险是很大的。所以即使国内教育系统有种种问题,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家庭教育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4)如果要当科学家,还是要在世界顶尖学校学习研究的。如果要做别的,需要考虑具体的职业和环境特点。在不同地方求学,结识的朋友自然不同。

(5)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是不一样的。中国教育体系在精英教育方面较欠缺,着力点还是把平均水平提高,这和我们传统文化特点相关。如果自己孩子是牛娃或天才,可以考虑优秀的国际学校或海外名校。

(7)也分享一个致力于探索东西方教育校友的真知灼见:美式的以兴趣为出发的教育首先太耽误时间,而且人的天性里兴趣到底是什么?所以我挺喜欢外部驱动培养好学习习惯和基础的孩子,然后在高中通过兴趣和引导去探究自己的方向。中国公立学校的校长思维是僵化的,私立学校的生源使他们只能停留在职业选择的层面。美国私立学校的艺术和体育设施确实很牛,但有两个问题,一是活动深度不够;更重要的是孩子就变成美国人了。”

(8)最后,别给孩子出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问题,把孩子培养和自己养老一起好好规划。我打算终老上海,所以也没很大动力使劲把他们推出门。当然他们自己想走,我就不拦了。祝孩子们好运!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