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6/6/3 11:39:08  浏览量:2099次

心理导读:

作者:任丽

朋友圈里一位母亲秀一年级儿子在家切菜做饭的照片,非常自豪说,平时我不愿意下厨,都是他照顾我;我要是不高兴或者情绪不好时,儿子就会很懂事的过来安慰我;有次出去外面旅游,儿子走的太快,我还跟儿子说“你走那么快干嘛!把我都弄丢了,你要看好我啊,妈妈丢了怎么办?”

不知为什么,我第一眼看到这样的文字时,心中有种被刺痛的感觉。一个6岁的孩子,或许承载了太多不应该由他承受的东西。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他或许代替了他父亲的位置,甚至还有他的外公(母亲父亲)的位置。而这种关系序位的倒置,只会让关系中的人都深受其害而不自知。

在象征层面,儿子代替了父亲的位置,母亲对儿子在潜意识里会有融合的强烈的意愿,她会对孩子产生粘连、控制与无节制的侵入,非常渴望共生,而这会极大的限制孩子心理的独立发展。

或许有点难以理解,孩子生活上这么独立,都可以照顾大人了,为什么还会影响心理的独立发展呢?表面上看,孩子懂事,处处讨好母亲以获得母亲的认可,而实际上来看,他的所有行为及思维目标都是指向最重要的客体——母亲,他没有离开的能力,也就缺少了成长的动力与环境。他通过讨好在关系中得利,而母亲通过控制与操纵而得利。这样的同盟坚不可破,那么未来的儿媳就好像第三者很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儿子代替了母亲父亲的位置,母亲对儿子会有很多的期待,强烈的依赖,这就导致了母亲在儿子面前有明显的“退行”行为。比如在孩子面前会出现“你走那么快,妈妈走丢了怎么办?”这样有点撒娇的表现完全退到了一个孩子的状态,而孩子为了获得母爱会去配合,这样倒置的关系模式会固着下来,反哺母亲。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在《比昂的临床思想》中曾经提到了阿尔法功能,可以很好的解释这样一种关系状态。通常在关系中,那个相对强势的个体会充当“容器”的功能,在母婴关系中,正常状态是母亲充当情绪的“容器”。从容器这个词在字面上,就给人一种接纳、包容、容纳的功效,也就是不管好的、不好的,都有这样的接纳功能。母亲会将接收到的孩子的负面的情绪包括恐惧、焦虑、悲伤等都全部无条件的接纳,通过自身较高品质的人格功能去过滤去处理,然后将一些正面的情绪重新返回给孩子。

那些孩子不能承受的情感、情绪体验,通过母亲的再处理,将孩子可以忍受的情感返回给孩子,这就是作为“容器”的母亲的伟大之处,这也就是比昂所说的阿尔法功能。

比方说孩子在学校受到了同学的羞辱,他会将他的羞耻感、内疚感、自我否认、自我不接纳的情绪在家里向自己最亲近的人发泄:他会表现出无端的发脾气、情绪低落等情绪状态,母亲接收到这些情绪信息时,因其本身具有非常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会因为孩子可能在学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焦虑、生气,而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给予理解,这无疑是给孩子最强大的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孩子的情绪反应首先是有回应的,她能够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并给予了抱持与接纳的环境,孩子在情绪平复后,会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客观的反思。这样一个过程,实质上也帮助孩子增加了他的自我功能,让他在未来面对同样挫折时可以更有力量。

如果母亲在孩子将负面情绪投注给她时表现的不知所措,或者愤怒的指责孩子哪里没有做好,那么,母亲实际上是让弱小的孩子承接了自己更多的负面情绪,孩子不仅没有从母亲身上得到支持,反而感受到更大的挫败感,那么,他与母亲的情感连接可能就此关闭。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哭着跑回家给父亲告状,父亲非常粗暴的打断了我的话,说“一定是你做的不好,不许哭!马上给我停下来!”我的委屈无处表达,我的悲伤被中断,在这以后,我就不会再将自己在外面的不快告诉家里人,就算再难受,也是自己去抗着。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和父亲没有特别亲密的感觉,在工作与生活中也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诉求。

孩子的过早成熟、特别的乖、极为顺从,就如前面那个事例一样,其实是母亲将自己的心理功能的缺陷让孩子去弥补,在这里,孩子成为了承接母亲负面情绪的容器,而他的心理容器还远远承载不了那么多的情绪垃圾,但又无法从外部获得心理支援,只能将这些无法消化、无法处理的情绪压抑下来,通过在未来的人际关系冲突中浮现。

只有让孩子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智力年龄(超常儿童忽略)同步发展,才能够发展出健康的人格。违背了孩子自然发展规律的干预,就如揠苗助长,带来的可能是终生的痛苦。

作者:任丽,一位知性的心理咨询师,一位马拉松跑者,修行路上,与你同行。

公众号:renlixl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