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4/9/12 11:40:25  浏览量:2542次

心理导读:

我们提倡“说话要有技巧”。你能说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吗?你知道该如何表达才能言简意赅,又明明白白说出自己的想法吗?你好像很难做到这些,让我来告诉你答案



守不住的承诺——无用重复模式


你告诫过自己多少次你会做一个洒脱的人,不再陷入与一个特定的亲戚或朋友反反复复的争论之中?然而,在你意识到这点之前,你又折回原点,情绪热切起来,激烈有力的表达你关于一个甚至不那么关心的话题的观点。无论如何,你坚韧不懈,不放弃自己的立足点,放佛放弃会要了你的命。

虽然没有什么万能钥匙开解这些不幸事件,但是还是有方法加强自我反省,这样可能会促使减少我们的参与度。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都是信守常规者,并且当我们重复一遍又一遍相同类型的互动时,我们会形成一种无用重复行事模式。以下是一个例子。

比方说,你在与某人交谈。他的叙述你不仅不同意而且你认为与事实不符。你等待再等待,终于你开始变得有点激动因为你觉得他在误导大家。你觉得自己有义务做出评论,改正那些你接收到的信息。你的评论没有得到承认,因此你重复了一遍。你又给予置评,只不过无论你说什么,你们两个开始踏上了一条沟通交流的不归路。以下是一个无用重复模式。

我不是一个固执几见的人。

然而,我必须纠正他因为他是错的。

我因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陷入了一场争论。

因此,我不再分享自己的观点。

因为我不分享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不是固执己见的人。

然而,我必须纠正他因为他是错的。

从这个示意图你可以看到,这个人已经陷入了一个无用重复模式。尽管所列的只有6行,它们会继续循环往复。根据自己的行动以及说出口的话,没说出口的话,反思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可能如何看待我们,然后协调这两种看法是很重要的。

这个观点令人沮丧的部分是,我们很清楚这个状况。当我们反思时,我们知道自己想要避免发生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争论如何引起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沟通谈论崩塌的点在哪儿,当我们重蹈覆辙时,历史又开始重演。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觉得有必要表达,我们应该表达。注意事项是我们应该留意如何表达,何时表达以及表达的目的。如果他人没有以我们期望或希望的方式接收我们的评论,我们需要判断我们的评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观点理解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留意前方另一个无用重复模式以及交流不归路的分割点。

意识是第一步。

当你的言行不一致时


你能说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吗?很难想象有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能,对吧?当然,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他们说的话,完整地传达了他们的思想与情感。但更大的问题,其实是“你能说出你想要做什么吗?”,这是因为,尽管当人们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某件事时,他们通常也做了其他一些事。

这样的事情其实经常发生。以专业角度,或是以个人角度来说,这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人们的言与行不一致,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但事实上,人们的言与行更倾向于直接相互排斥。在工作上,我们叫它“‘知道’与‘去做’的差别”,并且,我们也能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令人迷惑的。

除此之外,如果你与一个言行不一致的人交往,并且试着去展开“为什么他/她说的是这个,却做了那个”的这个话题。在最好的情况下,你会感到沮丧;而在最坏的情况下,你则会感到彻底筋疲力尽。这是因为,直到这个人在他/她成为这样的人之前,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你最终会被绕进这个圈子里。这就是意识脱轨的地方。

有假设称,认知表明了意识,说话则为认知提供了证据。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其实,一个人的思想与他/她的内心世界是可以是分离的。这也代表了,他/她能够一直说话,却跟他/她所说的话完全没有联系。如果这时你在接收端,你可能会觉得,这有点像在界限分明的模糊状态中游走。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它能够使工作中的交流变得有效率,或是提高个人关系的挑战。然而,为什么我们需要处理它,就变成了一个线索。

当某人不能够跟从他/她的言语中,去作出对应的行为,这就叫做自我意识失灵。但这并不仅仅只发生在一些人的身上。这是人类状态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外在的自己没有与内在的自己发展出一点联系,在我们主动开始让他们熟悉彼此并融合之前,他们将会独立运转。在这之后,要么就是行为开始与言语匹配,要么就是反之亦然。对一个人的个人旅程来说,这可能是生命最渊博及困惑的挑战了。

文章来源:心灵咖啡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