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心友网在线!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入口

注册/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心友网在线 > 心理文章

2014/1/7 14:36:51  浏览量:2548次

心理导读:

生平简历: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凯斯威尔(Kesswil),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他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则是一位虔诚的牧师,几乎把信仰当成他生命的全部。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自小他便具有特别的个性,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到了6岁之后,除了父亲开始教他拉丁语课外,也开始他上学的生涯,藉着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群,靠近大自然。

  荣格十二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确实改变命运的事情。一个初夏的中午他等待同学时,一个男孩猛然推倒了他,荣格脑部受到了重击。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似乎有种神秘的咒语萦绕在荣格的脑中,每当必须回到学校或者面对功课时,便陷入了昏厥的状态。这种状况的持续使其父母忧心不已,从各处请来的医生亦无法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癫痫的状态。但慢慢的,他用意志力来面对这个问题:一开始,在认真十分钟后,晕眩的感觉袭上心头,但荣格未放弃,持续地强迫自己继续看着父亲的拉丁文书,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努力后,一切又回复了原状,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日后回忆起这件事,他视其为经历一次“精神官能症”。这个精神官能症对他而言是个秘密,一个可耻的秘密。但它却诱发了荣格一种非同寻常的勤奋,每天五点准时起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并非做做样子罢了。



  同一时期内,荣格还有一段重要的经历。这段经历就如同刚从浓密的云层探出头来一般,他找到了他自己,开始摆脱了以别人的意志来过生活,对自己有绝对的权威,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学校和都市生活则是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渐渐地,他越来越认同一号人格以及所发现的新自我,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二号人格容易让他感到沮丧,他从二号人格的先入之见中解脱出来。他亦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系统性的探讨自己所拟定的问题,深深为柏拉图、毕达歌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对荣格而言,他们的思想很美,富有学术气息,不像亚里斯多德式的唯智论令人生烦。在其中,最令荣格兴趣的莫过于叔本华(Schopenhauer)的著作,他对世界阴暗面的描述相当的符合荣格的看法:对于上帝,他们皆认为上帝乐于唤起人们的阴暗面更胜于光明且积极的一面,这对自幼便开始怀疑上帝是否为完美的荣格而言,无疑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年纪越大,荣格越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游移不定,虽然将真理建立在事实上的科学颇受荣格的青睐,但是和比较宗教学有关的一切,像是希腊、罗马、埃及史学考古亦吸收了他的注意力,并对埃及和巴比伦的一切感到兴趣,而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就在进退两难时,他忆起了曾祖父曾经是个医生,而学医至少可和科学结缘,医学的范围又相当广,以后也有许多机会专攻某项领域,所以他一脚踏入其中。

  荣格大学生活对荣格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他结交了许多和他一样对叔本华、康德有兴趣的朋友,在几次兄弟会会议中,他亦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大一时,他对某位神学家论述精神现象的书发生了兴趣,这本书详述了“唯灵论”的起源,书中都是小时候耳熟能详的例子,像鬼魂这类的描述。对荣格而言,这个新天地为他的生活带来一片色彩,虽然连最亲的朋友都认为这比他沉迷于神学还糟糕。毕业后,荣格选择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在当时的医学界中,精神医学并未有完整的发展,医生们和门外汉差不了多少,精神疾病就犹如无药可治的绝症一般。就在一次参加国家考试的经历中,他掀开了由埃宾所编的教科书,映入眼帘的序言“大概是由于精神医学的发展还未完全,精神医学的教科书或多或少被贴上了主观的烙印。”震撼了他的心灵,作者将精神病患归类为人格方面有问题,在这一闪即逝的启示中,荣格获得清晰的概念,认识到精神医学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标。1900年的12月,他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离开充满腐朽传统气息的巴塞尔,这所严格一如修道院的精神病院开启荣格的精神医学之旅。头几年,他一直对“精神病患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但是身边的人却无法完整的回答他,和这个问题比起来,如何去诊断这些人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当时的趋势而言,病人的人格和个性是毫无关系的;病人们按照他的诊断病历和详细纪录而硬性分类,病患们的心理状况无法吸引医师们的兴趣。1904年至1905年期间,荣格并积极的参予由布雷勒领导的一个实验计划,主题是如何治疗早发性痴呆的问题,后来布雷勒则将它改名成精神分裂症。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一步的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藉着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字词的回答方式和反应时间,来分辨出不同型态的心理情结及其原因。接着,他也尝试将电压检流计探测皮肤和和线的方式来量度病患们的心理状态,试着把字词联想测验使用在侦测罪犯上。1905年,荣格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他升任为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同年升格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隔年,他寄给佛洛伊德有关于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为其生命带来了另一项转折点。


  1909年3月,就在荣格拜访佛洛伊德的最后一个晚上,弗洛伊德认命荣格为心理分析运动的继承者,并开始对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当荣格问及对灵学的看法时,弗洛伊德却常常以物质主义者的偏见来反驳,斥为无稽之谈。而对于弗洛伊德浅薄的实证主义,荣格有好几次想做出尖锐的辩解。就在这受封为继承人的夜晚,荣格竟然尝试要推翻整个弗洛伊德理论的架构。这次的交谈,对他们的关系有着致命性的打击。心理分析学派也面临分裂成维也纳和苏黎士──也就是弗洛伊德和荣格两派的危机,直到桑德˙法兰兹发表了著名的声明:“荣格正式不再信仰弗洛伊德”,分裂方告公诸于世。 

  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开始了他的危险历程。此时的他,39岁,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也对科学书籍不感兴趣,在1914年时,他辞掉了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1918年,他踏上面对潜意识的道路,竭力寻找历史人物心路历程的资料,以避免因自身的个人偏见对病人产生误判。他认真研究诺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因为它们最早正视潜意识世界,并探讨其内容和受到直觉世界影响的种种意象。他又从炼金术学中找到和诺斯替教派的历史关联,并发觉这个奠基于中世纪的自然科学其实可称为古代和现代的潜意识心理学沟通的桥梁。荣格发现,分析心理学以一种奇特方式和炼金术学不谋而合;在阅读古老的书本时,他发觉所有的事物都能各得其所,包括各种幻想意象、他在实践时所累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他从其中所得到的结论。在荣格的看法,意识心理学能满足对现实生活的解释,但如果要解释精神官能症,一份既往病史则是必须的,因为它比意识里的知识更深刻地反映一个人;另外,每当需要作非比寻常的决定时,我们就会做梦,如何诠释这个梦,也需要比个人记忆中更多的知识才行。

经典著作:

本能与无意识(1916)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931)
      现实与超现实(1933)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4/1950)集体无意识的概念(1936)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1928/1931)
      心理学的现代意义(1933)
      创造的赞美诗(1912)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1921)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1922)
      心理学与文学(1930/1950)
     《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毕加索(1932)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1928)
       纪念理查·威廉(1930)
       心理学与宗教(1937)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1959)

分享到:

最新心理文章如何出现在这里

今天,我来当小编!我要投稿